是一群专业“摸”鱼的人“摸”到的
近日,在余杭的母亲河苕溪,原乡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的调查队发现了一个全新鱼类物种——苕溪鱲(liè),是一种鲤形目鲤科鱲属的鱼类。
(资料图片)
苕溪鱲身形小巧,通体闪耀着宝蓝色的金属光泽,其中夹杂着柠檬黄的点缀,宛如水中的一颗宝石,梦幻且耀眼。
苕溪鱲是首次发现的全新物种,喜欢生活于苕溪水系水流较平缓、底质为小型卵石或砾石的清澈浅水溪流中,目前只在余杭与德清两地的苕溪流域发现。
它的发现,是余杭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的标志性成果,也意味着苕溪终于有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物种。
什么是鱲?
鱲是我国最美丽的原生鱼之一,也叫桃花鱼。
我国关于鱲的记载,最早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朝,最开始这种鱼可能因为其特别发达的臀鳍如野兽颈部扬起的鬃毛(鬣)而得名。
现如今鱲广泛指代鲤科马口鱼亚科的部分鱼类,该类群的雄性往往在繁殖季节展现出异常艳丽的体色,并且在头部长出发达的星珠用来搏斗与求偶。
鱲属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,目前该属下包含宽鳍鱲、中华鱲与棘颊鱲三个物种。
专业摸鱼人的发现
去年5月,原乡团队接受余杭区林业水利局的委托,在余杭境内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。鱼类团队就是其中一支小分队,这群专业的“摸鱼人”抱着上班就是要摸鱼的心态,在余杭区各个乡镇的溪流、河道、水库进行鱼类调查。
在径山镇双溪村的溪流中,调查队员捕捞到了几尾鱲属鱼类,这几尾成鱼体色鲜艳,眼上缘黑色,头背部和下颌黑灰色。体背部灰黑色带橘黄色,腹部呈银白色。
原本这些鱼类会被统一当做宽鳍鱲记录下来。然而近年来,鱲属鱼类的科学分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尤其是中华鱲与棘颊鱲的发现,似乎表明中国南部的鱲属鱼类可能还隐藏着一些未被发现的物种。
那这次发现的会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吗?
名字是向母亲河致敬
带着一丝期待和少许疑惑,队员们对采集到的这些样本进行了更仔细的观察,并与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、上海海洋大学等进行合作研究,最终共同确认了该新物种的诞生。
那么对于这个全新物种,该起个什么名字呢?
当时队员们特别兴奋,纷纷各抒己见,有从外形方面命名的,也有从颜色等其他方面取的……经过大家激烈讨论,最终决定取名为苕溪鱲(Zacco tiaoxiensis),不仅能让世人了解其模式产地,更希望能用这种方式来致敬家乡的母亲河——苕溪。
这个民办团队浙江唯一
原乡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(简称“原乡”),是浙江省唯一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民办非企业单位,由一群热爱自然、专业扎实的年轻人自发创立于2020年。
他们长期执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,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,保护受威胁的物种及栖息地,积极协助政府、企业等自然场域的所有者、管理者提出生态保护与场地开发相平衡的解决方案,探索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。
热爱自然的小伙伴们,不妨在苕溪边游山玩水时,留意溪涧里形态各异的小鱼,说不定在不经意间就能邂逅这个苕溪“限定”的小家伙呢。
苕溪野生鱼种类十分丰富 有“餐桌上的美味”,也有很多珍稀鱼类
余杭目前仅有苕溪、运河两个流域,却已发现80余种鱼类,可以说苕溪是余杭独有的鱼类资源宝库。
苕溪也是浙北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。从上游的溪流山涧到宽广的河流,它滋养着浙北的森林和湿地,养育着万千生灵,浇灌了杭嘉湖平原一半的鱼米之乡,也一度是杭州重要的饮用水源地。苕溪历来鱼类资源丰富,其泄洪区北湖草荡,也是浙北最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,为近300种鸟类提供了栖息地,包括8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、4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。
苕溪中,野生鱼的种类十分丰富,既有常见的“餐桌上的美味”,例如石斑鱼、老虎鱼、翘嘴巴鱼、白条鱼等。这些小溪鱼,无需过多处理,简单烹饪就十分鲜美。此外,也有很多珍稀鱼类,比如齐氏田中鰟鲏,是小型溪流鱼类,繁殖季节雄性体色鲜艳,雌性有着长长的产卵管,繁殖习性奇特,把卵产于河蚌之中;小鳈,是著名的原生观赏鱼类,雄鱼在繁殖期面颊和鱼鳍呈现出鲜艳的玫红色,成群在苕溪溪流浅滩刮食石块上附生的藻类;中华刺鳅,喜栖息于苕溪水草茂盛的清澈溪流中,虽然名字中有鳅字,但亲缘关系与黄鳝更近。
东西两苕水系散作千港万湖
苕溪,位于浙江省北部,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,注入太湖,是太湖最主要的水源。因沿溪盛长芦苇,人们称芦花为“苕”,溪岸多苕花,秋日常有苕花飘飞而得名。流域覆盖临安区东部、余杭区、德清县、安吉县、长兴县、湖州市,是浙北极为重要的天然河流。
苕溪由东、西二苕溪组成,因两条溪大小相仿,又称姐妹溪。东西苕溪远在湖州城东汇合,经大钱口入太湖,兴建东苕溪导流工程后,两溪在湖州城西杭长桥汇合经长兜港、机坊港入太湖,太湖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后,两溪在湖州市白雀塘桥汇合经长兜港注入太湖。苕溪干流长158公里,流域面积约4576平方公里。
东西两苕水系在东部平原散作千港万湖,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,天目山脉尾闾的青山翠峰在岸相映,构成这一地区特有的秀丽胜景,所谓“水逶迤而清深,山连属而秀拔”。
是一群专业“摸”鱼的人“摸”到的
近日,在余杭的母亲河苕溪,原乡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的调查队发现了一个全新鱼类物种——苕溪鱲(liè),是一种鲤形目鲤科鱲属的鱼类。
苕溪鱲身形小巧,通体闪耀着宝蓝色的金属光泽,其中夹杂着柠檬黄的点缀,宛如水中的一颗宝石,梦幻且耀眼。
苕溪鱲是首次发现的全新物种,喜欢生活于苕溪水系水流较平缓、底质为小型卵石或砾石的清澈浅水溪流中,目前只在余杭与德清两地的苕溪流域发现。
它的发现,是余杭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的标志性成果,也意味着苕溪终于有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物种。
什么是鱲?
鱲是我国最美丽的原生鱼之一,也叫桃花鱼。
我国关于鱲的记载,最早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朝,最开始这种鱼可能因为其特别发达的臀鳍如野兽颈部扬起的鬃毛(鬣)而得名。
现如今鱲广泛指代鲤科马口鱼亚科的部分鱼类,该类群的雄性往往在繁殖季节展现出异常艳丽的体色,并且在头部长出发达的星珠用来搏斗与求偶。
鱲属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,目前该属下包含宽鳍鱲、中华鱲与棘颊鱲三个物种。
专业摸鱼人的发现
去年5月,原乡团队接受余杭区林业水利局的委托,在余杭境内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。鱼类团队就是其中一支小分队,这群专业的“摸鱼人”抱着上班就是要摸鱼的心态,在余杭区各个乡镇的溪流、河道、水库进行鱼类调查。
在径山镇双溪村的溪流中,调查队员捕捞到了几尾鱲属鱼类,这几尾成鱼体色鲜艳,眼上缘黑色,头背部和下颌黑灰色。体背部灰黑色带橘黄色,腹部呈银白色。
原本这些鱼类会被统一当做宽鳍鱲记录下来。然而近年来,鱲属鱼类的科学分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尤其是中华鱲与棘颊鱲的发现,似乎表明中国南部的鱲属鱼类可能还隐藏着一些未被发现的物种。
那这次发现的会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吗?
名字是向母亲河致敬
带着一丝期待和少许疑惑,队员们对采集到的这些样本进行了更仔细的观察,并与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、上海海洋大学等进行合作研究,最终共同确认了该新物种的诞生。
那么对于这个全新物种,该起个什么名字呢?
当时队员们特别兴奋,纷纷各抒己见,有从外形方面命名的,也有从颜色等其他方面取的……经过大家激烈讨论,最终决定取名为苕溪鱲(Zacco tiaoxiensis),不仅能让世人了解其模式产地,更希望能用这种方式来致敬家乡的母亲河——苕溪。
这个民办团队浙江唯一
原乡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(简称“原乡”),是浙江省唯一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民办非企业单位,由一群热爱自然、专业扎实的年轻人自发创立于2020年。
他们长期执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,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,保护受威胁的物种及栖息地,积极协助政府、企业等自然场域的所有者、管理者提出生态保护与场地开发相平衡的解决方案,探索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。
热爱自然的小伙伴们,不妨在苕溪边游山玩水时,留意溪涧里形态各异的小鱼,说不定在不经意间就能邂逅这个苕溪“限定”的小家伙呢。
苕溪野生鱼种类十分丰富 有“餐桌上的美味”,也有很多珍稀鱼类
余杭目前仅有苕溪、运河两个流域,却已发现80余种鱼类,可以说苕溪是余杭独有的鱼类资源宝库。
苕溪也是浙北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。从上游的溪流山涧到宽广的河流,它滋养着浙北的森林和湿地,养育着万千生灵,浇灌了杭嘉湖平原一半的鱼米之乡,也一度是杭州重要的饮用水源地。苕溪历来鱼类资源丰富,其泄洪区北湖草荡,也是浙北最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,为近300种鸟类提供了栖息地,包括8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、4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。
苕溪中,野生鱼的种类十分丰富,既有常见的“餐桌上的美味”,例如石斑鱼、老虎鱼、翘嘴巴鱼、白条鱼等。这些小溪鱼,无需过多处理,简单烹饪就十分鲜美。此外,也有很多珍稀鱼类,比如齐氏田中鰟鲏,是小型溪流鱼类,繁殖季节雄性体色鲜艳,雌性有着长长的产卵管,繁殖习性奇特,把卵产于河蚌之中;小鳈,是著名的原生观赏鱼类,雄鱼在繁殖期面颊和鱼鳍呈现出鲜艳的玫红色,成群在苕溪溪流浅滩刮食石块上附生的藻类;中华刺鳅,喜栖息于苕溪水草茂盛的清澈溪流中,虽然名字中有鳅字,但亲缘关系与黄鳝更近。
东西两苕水系散作千港万湖
苕溪,位于浙江省北部,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,注入太湖,是太湖最主要的水源。因沿溪盛长芦苇,人们称芦花为“苕”,溪岸多苕花,秋日常有苕花飘飞而得名。流域覆盖临安区东部、余杭区、德清县、安吉县、长兴县、湖州市,是浙北极为重要的天然河流。
苕溪由东、西二苕溪组成,因两条溪大小相仿,又称姐妹溪。东西苕溪远在湖州城东汇合,经大钱口入太湖,兴建东苕溪导流工程后,两溪在湖州城西杭长桥汇合经长兜港、机坊港入太湖,太湖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后,两溪在湖州市白雀塘桥汇合经长兜港注入太湖。苕溪干流长158公里,流域面积约4576平方公里。
东西两苕水系在东部平原散作千港万湖,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,天目山脉尾闾的青山翠峰在岸相映,构成这一地区特有的秀丽胜景,所谓“水逶迤而清深,山连属而秀拔”。